空調行業的2020冷年尤為困難,疫情和天氣因素對內銷市場構成了“雙重暴擊”;而7月1日,被媒體稱作“最嚴”能效新標的產業新政落地,這也意味著原舊能標體系下的三級能效產品將無法滿足新標要求,未來一年內市場上或有多達45%的舊能效產品面臨出清。
庫存重壓刺激品牌格局生變
近日,網友“十年一劍_WYF”在微博吐槽,表示自己在2020年7月份分兩次購買的空調產品都是2018年的庫存貨,質疑是否“被坑”。就產品質量而言,空調是耐用消費品,收到庫存機并不意味著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不過,消費者收到兩年前的產品,從心理而言大約意難平。同時,此事也折射出空調行業近兩年庫存高啟的事實。
2019冷年結束時,產業在線發布的一項家用空調盤存數據顯示,當時行業庫存量高達4862萬臺;2020冷年開盤的主旨,便是消化泰山壓頂式的庫存水位,這也是格力在本屬空調消費淡季的雙11突然發動價格戰的誘因。至今年5月,產業在線統計的家用空調庫存數為,工業庫存量1486萬臺,渠道庫存量2984萬臺,合計4470萬臺。而就國家信息中心統計,目前我國空調內銷零售量基本盤保持在每年5500萬臺左右。
有業內人士提到,相較于其他品牌,格力是行業空調庫存的大頭,也因而成為本輪清庫存戰的主力。格力電器2020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空調業務營收413億元,同比下降47.9%;產品毛利率下滑4個百分點至32.1%,主要系公司加大線上促銷力度所致。半年報同時顯示,截至本會計期末,公司賬面存貨為259億元,相較于2019年末的241億元有所提高,相較去年同期增加58億元;而庫存相對合理的2018年同期,格力的存貨為131億元。剔除冰洗和小家電等品類存貨的并表影響,保守估計格力工廠體系內的空調庫存還需消化至少一個季度。值得一提的是,從2018下半年以來,格力積壓的庫存中有不少高價產品,內含高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攤銷,這也為其降價帶來了沉重負擔,壓縮了公司毛利率。此外,光大證券估算,在6.1和6.18大規模去庫存中,格力通過直播分別實現了65億元和103億元的收入,其中一半銷售額或為C端真實轉換量,另一半或為經銷商補庫行為。
相較于格力,美的空調從2019年初便開始通過降價等手段進行庫存去化,因而整體表現更為從容。以線上監測到的格力、美的1.5P一級能效掛機暢銷機型為例,兩者間差價最高時達到了800元左右,價差高達30%-40%。而后,隨著格力降價,兩者價差水平回落至10%-15%的常態區間。此外,美的空調降價空間的獲取是通過提升制造和渠道周轉效率實現地,至今年5、6月,公司表示整體庫存降至合理區間,新能效產品排產提上日程,目前其新能效空調SKU數已達百款。而格力渠道升級剛剛開始。
此外,在疫情突發狀況下,美的空調快速調整經營策略,率先保出口,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美的外銷絕對量大幅增加,而后隨著內銷環比恢復,出口量才逐步減少。天風證券統計顯示,截至7月末,美的空調今年的出貨量累計高出格力781萬臺,其中內銷高出81萬臺,外銷高出700萬臺。2020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調業務收入640億元,同比下滑10%;空調板塊業務營收首超格力。
另外,海爾智家上半年空調業務營收約170億元,其中家用空調線上銷售份額占比提升2.7個百分點至11.5%,線下份額占比提升2.3個百分點至14.0%。值得一提的是,海爾空調在以銷定產方面做得更充分,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其產品不入庫率達到77%。
在行業降價去庫存過程中,受傷最嚴重的實則不是格力、美的、海爾等大品牌,而是夾層中的二三線品牌,尤其格、美雙寡頭更多地攫取了中間品牌的份額。有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某些原來主打性價比的品牌,在頭部龍頭的極限價格打壓下降無可降,譬如配置規格相同的產品即使格力高出一兩百元,消費者也愿意買單;但中間品牌若再降一兩百元,可能就要跌破成本價了。
數字化轉型應對產銷矛盾
新能效標準實施后,國家為空調行業預留了一年的清庫存時間,舊能效機型可銷售至2021年6月30日。與清庫存同步的是新能效產品的排產,目前,從產業在線獲取的上游消息顯示,空調電機在上半年市場收尾之際迎來高增長,2020年6月中國空調電機行業總產銷量為3935.1萬臺,同比增長17.6%,環比增長15.3%,其中直流電機采購量加大。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曾提到,空調能效新標短期會對行業造成壓力;但長遠來看,有助于國家節能減排,有助于行業產品品質和技術升級,尤其利好變頻空調發展。直流電機是變頻空調的核心部件,現在其采購量增加側面反映了我國直流變頻空調發展將步入快車道。
不過,空調庫存問題的根本癥結還在于行業產銷矛盾,即空調淡旺季需求錯置的矛盾。華菁證券分析師認為,空調作為季節性差異大,功能性單一,消費需求變化相對遲緩的產品,產銷平衡是行業穩定運行的基礎,而如何決定庫存量是關鍵。以2017冷年-2019冷年為例,2017、2018經歷了兩個“炎夏”,空調需求旺盛,而到2019年空調廠商進行了積極備貨,卻遭炎熱“爽約”,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庫存累積。
傳統空調銷售模式是以產定銷,現在部分空調廠商開始利用數字化工具進行柔性生產轉型,但空調季節屬性的影響很難消弭。以美的空調T+3轉型為例,初期也經歷過較為嚴重的旺季供貨不足,且時至今日,美的空調淡季產能利潤率仍為70%左右。事實上,這一比例已經不低,它是美的在強大的海外業務支撐下,利用南北半球季節差異平滑產能的結果。而空調外銷業務占比較低的企業,在執行柔性生產初期要面臨淡季比重更大的產能閑置,這會帶來生產成本攤銷費用上漲。
以銷定產,產銷平衡是空調行業最理想的狀態,也是改變行業庫存失衡的根本解決方案。但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柔性化生產線,柔性供應鏈的匹配,還需要迅捷的市場反應速度以及倉儲和物流體系的統倉統配支持,同時,傳統經銷商可能還要向服務商的角色轉變??傊水a品技術的升級,行業還需要來一場從供應、生產到渠道、物流、倉儲再到服務售后的全方位變革。
關鍵詞: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