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的近6個月時間里,如果說家電市場要尋找一個共性的問題,那么浮躁絕對首當其沖,且無可爭議。
說實話,真的沒有見過,家電企業像今年這么浮躁。看著同行漲價,自己馬上就開始行動;看到市場出貨不好,同行開始降價,很快就選擇跟進。可以說,不管市場怎么變、消費需求怎么變,很多家電企業的操作策略和經營心思都沒有變:不是放在市場、用戶身上,而是放在跟蹤同行和對手的身上。
天天盯著對手怎么干、干什么、怎么變,然后再根據自身的產品、成本、價格,以及團隊和渠道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是一種市場經營的策略,也是過去10年、20年很多企業“賴以生存”的法寶,特別是通過跟蹤各個行業頭部“數一數二”企業的經營和變局,確實讓很多中小企業們少走了彎路,甚至避免了失敗。
但硬幣永遠都是兩面。習慣了模仿和跟隨,就會不注重自主經營和自我思路的突破。最為代表性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迎合市場和用戶的變化,引領新的市場經營變局。比如說,這一兩年來,從洗碗機、蒸烤一體機,到空氣炸鍋、洗拖一體機等產品,一輪一輪在市場上火出了天際線。結果又是什么?搶到產品紅利的永遠是少數企業,大部分企業雖然看到了機會,也積極的加入搶奪陣營,收獲的結果還是“一地雞毛”。
模仿跟隨的道路不通暢,再次疊加原材料上漲、消費多變且低迷,競爭低價也無效,這一系列因素卻在意外之中,加速了很多家電廠商的“浮躁情緒”:因為不是市場真的不好,而是很多企業真的搶不到用戶和訂單了。
一方面,今年以來市場普遍高開低走,很多廠商希望大卻失望更大,市場完全不以家電人的意志為轉移:走出疫情陰影后火爆起來,還是一如既然地低迷、不佳;另一方面,在這種低迷的情況下,一些家電企業依然收獲了不少的業績,不管是高端品牌,還是套系產品,或是方案,甚至多品牌的圈層化運營,都搶到了先機。但是再看看身邊更多的廠商,結果都是“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當浮躁情緒再次彌漫整個家電產業,特別是在一線市場搶奪中,結果往往會難以預料。為何這么說?舉兩個例子:一是,作為后疫情時代的一季度,很多家電企業在春節之后,很快就啟動了2月開門紅的戰役,可以說是充滿了信心,希望可以通過2月預熱,然后在3月市場上一炮打響、出貨全面開掛上漲。
結果是,天不遂人愿。很多家電企業投入了大量的廣告、促銷和推廣資源,并沒有在3月市場上一戰成名,距離一場活動就出掉一個季度的銷售任務夢想,更是相差甚遠。顯然,這個時候浮躁就已經開始蔓延在一線市場上,各個企業都希望可以在一個如此成熟和穩定的行業,還能通過一場兩場促銷活動后,就大量出貨。
二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原材料上漲周期,在今年初再次順勢開啟,而且愈演愈烈,很多家電企業的漲價商函就發了3、4次。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量的家電經銷商展開了“囤貨賭漲價”的新經營策略。特別是在去年,囤貨液晶電視賺到錢的商家們,更是展開了頗為瘋狂的囤貨行動。
不過,今年618年中促銷剛結束,很多商家就發現,年初囤貨的價格,竟然比618促銷的價格還要低。新的問題就來了:一是,這么低的價格,也出不動貨;二是,那些價高的貨,還在倉庫,更賣不動。比如,空調能效國標7月1日全面實施,老能效庫存就不能銷售,商家怎么辦?類似的危機在家電市場上總在發生,但總認為市場可以賭一把,贏一局的經銷商們,卻總是吃了虧也不長記性。
浮躁的情緒背后,或許是家電廠商們真的很著急,或許是家電廠商還想渾水摸魚,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最終必須要堅守一點:別管外界怎么亂,企業自身的經營一定要穩步推進各種變革,不要被一時的動蕩,一時的漲跌誤導,甚至誘惑而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