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梁美燕
過去,旭輝控股秉持“規模為王,激進擴張”的策略,憑借其特色的合作模式一路高歌猛進。整體來看,旭輝控股目前的經營狀況良好。然而,合作模式所帶來“增收不增利”的負作用也一直是旭輝控股的隱痛。
在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旭輝控股董事長林中表示,旭輝將穿新鞋走新路,從關注規模轉變到關注效益。未來5年會轉變增長模式,從過去的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轉向高質量、高品質、高效益的增長模式。
未來,旭輝控股將如何轉變增長模式?
01
增收不增利,或存明股實債
旭輝集團是一家以房地產開發、商業運營和物業服務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其控股股東旭輝控股集團(00884.HK)于2012年在香港主板整體上市。
近日以來,旭輝控股頻頻發布公告。4月6日,旭輝控股發布公告稱,根據購買要約所載的條款及條件,就尚未贖回的于2022年到期的6.70%優先票據進行要約。
4月1日,旭輝控股集團發布了內容有關發行于2027年到期本金總額為4.19億美元的4.375%優先票據(2021年1月票據)的公告,以及公司發行于2028年到期本金總額為1.5億美元的4.8%優先票據(2021年5月票據)的公告。
與此同時,旭輝控股稱,公司于3月31日訂立認購協議,擬發行一筆2025年到期的可轉債,用于補充公司流動性。發行規模約合2.5億美元(19.57億港幣),票息6.95%,轉股價格為5.53港元/股。
3月30日,旭輝控股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大股東在公開市場購買合共100萬股公司股份以增持股權,總代價約為453萬港元。旭輝控股表示,大股東增持,表現出對旭輝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這是自3月25日以來,旭輝大股東的第四次增持,共計521萬股公司股權,耗資約2167萬港元。
從財務狀況看,2019年、2020年、2021年,旭輝控股收入分別為547.66億、717.99億、1078.35億元,同比增長29.3%、31.1%、50.2%。凈利潤分別為90.41億、118.96億、123.27億。
上述期內,公司擁有人應占凈利潤分別為64.37億、80.32億、76.13億。很明顯,旭輝控股2021年股東凈利潤同比下降5.2%。與此同時,2021年股東權益應占核心凈利潤為72.84億,比2020年減少約7.4億元,同比減少了9.2%。2021年,旭輝控股毛利率為19.3%,同比2020年的21.7%下降2.4%;核心凈利潤率為6.8%,同比2020年的11.2%下降4.4%。從2021年業績狀況上看,旭輝控股可謂“增收不增利”。
此外,旭輝控股或存明股實債。2017年至2021年,旭輝控股少數股東權益從95.2億增長至634.9億,歸母股東權益僅從 247.5億增長至419.9億。4年間,少數股東權益增長5.7倍,歸母股東權益僅增長0.7倍。
2017年到2021年,公司少數股東凈利潤從13.2億增長至46.0億,歸母股東凈利潤從48.3億增長至76.1億。顯然,少數股東所獲的收益與其權益相比是極不相符的。《港灣商業觀察》就2021年年報以及涉嫌“明股實債”等問題聯系旭輝控股,未能獲得回復。
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在房地產處于上行期時,很多房企拿了不少高價地,此后隨著國家對行業調控的影響,土地的高價以及銷售端的房價限價擠壓了毛利,房企的盈利能力肯定會受到影響。
旭輝控股“增收不增利”的狀況或與其合作模式不無關系。
02
合作模式“雙刃劍”,銷售大幅下滑
2017年,旭輝控股銷售規模跨過千億門檻。截至2021年,旭輝控股實現銷售金額2473億元。其所取得的銷售業績與過去“規模為王,激進擴張”的戰略有很大關系。合作模式一直是旭輝控股規模發展的特色之一。通過與其他房企開展合作,借助其他房企的資源和優勢,旭輝控股可以更好地獲取土儲和更快地進入新城市(行情300778,診股)。與此同時,合作開發能夠減輕旭輝控股的資金壓力,從根本上促進旭輝控股規模的快速提升。
然而,隨著疫情的反復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作為優勢策略的合作模式反而成了旭輝控股出現危機的重要隱患。3月30日,標普發布公告稱,將旭輝控股長期發行人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并確認其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為“BB”,未償高級無抵押票據評級為“BB-”,展望調整為“負面” 。
標普預計,鑒于地產業整體銷售低迷、利潤率下滑,旭輝控股未來12個月的杠桿率可能超過標普此前預期。此外,當前展望也反映了該公司的合營風險,且此類風險可能因行業下行而進一步加劇。
標普指出,受市場需求疲軟以及疫情反復的影響,旭輝控股在2022年面臨著扭轉地產銷售 頹勢的挑戰。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受流動性壓力所迫,從而增加了旭輝的合營項目風險。上述情形可能會影響旭輝控股的現金流生成并推升杠桿率,其債務/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比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 5.5倍升至2022-2023年的5.7倍到6.0倍。
更早前的3月14日,瑞銀也發布報告稱,旭輝的信用風險可能會受其合作的民營開發商影響,將旭輝控股股票的評級由“買入”調整至“中性”。
瑞銀指出,旭輝80%的項目屬于非全資持有,這些項目中,約有38%是與其他民營房企合作開發的。瑞銀根據債務安全性將民營房企分為3類,旭輝與已經違約或者高違約風險房企房企合作的項目約占5%;有未償付債券的房企約占18%;沒有債券的房企約占15%。
不過,對于瑞銀的說法,旭輝控股隨后進行了不認同公開反擊。
旭輝表示,根據內部統計,涉及發生債務展期合作方的合作項目共21個,占旭輝總項目的占比不到5%,旭輝的平均股比約30%。這21個項目中,已交付、無融資的尾盤項目14個,其余7個項目的銷售和回款工作均正常有序展開,未來不排除采用并購形式化解項目風險。
前述觀察人士談到,在行業順勢時,合作開發確實會對企業起到一個擴大效應。很多小房企會和大房企拿地,這對小房企有一定優勢,同時對大房企來說,也能夠節約一部分資金。
“但是在目前整個銷售端偏弱、市場冷清的情況下,很多房企都會出現風險,尤其是對開發進度,資金提取方面。出現風險的首先是一些小房企,也包括大房企的合作開發項目。所以當前很多房企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權益比,壓縮合作開發的規模。”
而從債務情況來看,旭輝控股一年內的境內外銀行及其他借款為73.02億元,與此同時,境外優先票據為49.71億元。然而,一年以上,但不超過兩年的金額為216.89億元。兩年以上,但不超過三年的金額約為19.57億元。換言之,旭輝控股未來兩年左右的償債壓力明顯加大。
在2021年全年業績發布會上,林中把2021年總結為“銷售難、融資難、回款難”。對于旭輝控股而言,2021年全年的銷售狀況也確實不算樂觀。
2022年前三個月,旭輝控股累計合同銷售(連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的合同銷售)金額約為287.4億元,同比下降約49.3%,合同銷售面積約183.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約46%,銷售均價約16500元。
從單月來看,3月份,旭輝控股合同銷售額約120億元,同比下降53.8%,合同銷售面積約7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2.4%,合同銷售均價約人民幣17600元。
2月份,旭輝控股合同銷售額為83億元,同比下降42.7%。合同銷售面積為57.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7.3%。銷售均價為14600元。
1月份,旭輝控股合同銷售額為84.4億元,同比下降48%。合同銷售面積為5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4.4%。銷售均價為17400元。
對于目前很多房企銷售狀況不佳的問題,上述行業觀察人士表示,“銷售回款是整個現金流里面占比較大的一部分,銷售端肯定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銷售結果會影響企業結算收入,最終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如果市場不好,再加上企業本身融資也受限,現金流會進一步受到壓制。”(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