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10月15日,紅星美凱龍(601828,股吧)同意轉讓其合計持有的美凱龍物業80%股權,股權轉讓價為稅前6.96億元,受讓人為旭輝永升服務旗下子公司旭輝永升投資。
這并非個例。觀點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0月15日,物企收并購案例達70起,涉及金額超過291.88億元,已超過2020年全年。
“但凡出售物業資產的,基本都遇到現金流緊張。”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表示,無論是藍光嘉寶服務、富力物業,還是恒大物業、鄰里樂,出售物業資產背后,其母公司皆背負巨額負債、陷入流動危機。
IPO受阻
所有風都有停下的那一刻。
2019年是物企開始受資本市場追捧的一年,當年就有12家物業服務企業成功上市。形成對比的是,2016年至2018年,物業服務企業上市數量分別為2家、1家和6家。
這一現象在2020年達到了頂點。物業從臺后走向臺前,成為眾多投資人口中的“風口”。
反映在資本市場上,2020年有18家物企成功上市,并且都取得了較高的市盈率。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赴港上市的23家內地物企平均市盈率為38.65倍,股價平均漲幅為72.07%,其中17家市盈率高于20倍。
以建業新生活為例,每股上市發售價為6.85港元,2020年5月15日正式掛牌港交所當天收盤,報7.979港元/股,收漲23.53%。此外,截至2020年6月30日,建業新生活市值為106.45億元,市盈率高達40.7倍。
但隨著排隊上市的物企不斷增多,市場熱度明顯減退,“上市即破發”屢見不鮮。作為2021年首個成功赴港上市的物業公司,新希望服務開盤報3.77港元/股,低于每股3.8港元的發行價,截至5月25日收盤報3.820港元/股,勉強高于發行價。此外,截至10月19日收盤新希望服務報2.09港元/股,已跌破發行價。
和新希望服務一樣跌破發行價的物企還有很多。有媒體統計,赴港上市的23家內地物企中,有超過一半企業股價處于破發狀態。
與此同時,物企上市難度不斷加大。億翰智庫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8月末,僅有12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此外仍有24家企業在排隊中上市。
分拆上市受阻,部分物企選擇叫停IPO。例如,陽光城(000671,股吧)與萬物云達成換股合作,以持有的陽光智博100%股權換取萬物云4.8%的股份;伯恩物業雖聲稱加盟萬物云,但后者持股比例為100%。
上海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盧文曦曾表示,不管是加盟還是換股,萬物云都得到了絕對的控股權,本質上來說就是收購事件。
2021年2月末,碧桂園服務以49.64億元收購上市公司藍光嘉寶服務65.04%股權,新增在管面積約1.3億平方米之余,成為國內上市物企并購首個案例。
打造收并購樣本之后,碧桂園服務頻頻成為物企并購案中的座上客。先是以100億元收購富良環球全部股權,間接控股包括富力物業在內的各目標公司100%股權,后再以33億元向彩生活服務收購鄰里樂100%股權,且兩宗收購事件相隔不超過十天。
完成上述三項收購事項后,碧桂園服務花掉了182.64億元,新增在管面積遠超2.15億平方米,在上市物企規模上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萬物云并未上市,但在規模上已與碧桂園服務形成對峙之勢,隨著兩方收并購事件頻發,碧桂園服務是否能穩坐物企宇宙第一還是未知之數。
事實上,不少物企公司都將快速擴張作為其追求目標,譬如提出“利潤5年10倍”的旭輝永升生活,計劃2023年簽約面積4.5至5億平方米,在管面積計劃3至3.3億平方米以上。
為實現這一目標,旭輝永升生活明確表示,新增面積50%來自市場拓展、20%來自大股東、20%來自合作方、10%來自收并購。
不過,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差距的,強大如碧桂園服務,都不得不面對房地產開發業務收縮帶來的負面影響。碧桂園服務總裁李長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受房地產業務增速下滑影響,物業增量和增速毫無疑問會減緩。
如此看來,不會停下市場擴張腳步的碧桂園,選擇收并購擴大市場份額。
為避免掉隊太多,一二梯隊物企同步加速擴張步伐。例如,金科服務年內完成5次收購,對象分別是重慶天江物業、上鏡物業、重慶美利山物業、北京壹途和中科三心物業;海倫堡物業年內完成4次收購,分別是浙江魯商物業、櫻花物業、宜樂居物業和盛堂商管;龍湖智慧服務則在12.73億元收購億達服務100%股權后,又將部分九龍倉內地物企收入囊中。
這和興業證券(601377,股吧)研究報告中的預測一致。報告顯示,物企的業務模式比較一致,發展戰略也比較雷同,未來必然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龍頭物管公司將繼續憑借先發優勢、規模和品牌優勢以及資本市場帶來的金融優勢享受規模紅利。
興業證券認為,未來3至5年是行業的規模紅利期,物管行業將加速整合,物管公司之間也會分化加劇。
“收并購的最好時機”
從房地產開發業務中誕生的物企,在某種程度上并沒有完全獨立。
簡單來說,在物業管理存量+增量的發展模式、無重大資本開支、凈現金的財務狀況、穩定的派息分紅的背景下,行業估值下限十分清晰。也正因為“值點錢”,出售物企往往成為企業融資紓困的主要方式之一。
這點在融資收緊的2021年更加明顯。據中指研究院監測,9月房地產企業融資總額為911.6億元,同比下降43.8%,環比下降22.3%,單月融資規模同比連續7個月下降。
為融資紓困,富力地產創始人李思廉、張力將富力物業賣了100億元,其中三分之二用于補充富力地產流動資金;同樣“賣子求生”的還有彰泰集團,將彰泰服務80%股權賣給了融創。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的協議中,融創中國計劃投入99億元與彰泰集團成立合資公司,8億元收購彰泰服務80%的股權。不到一個月時間,融創中國調整收購彰泰服務的價格,投入額減少至91.7億元,股權收購價也改為7.3億元。
恒大物業則因為價格問題歸屬不明。自恒大傳出資金問題后,恒大物業曾接觸過碧桂園服務、萬物云、合生創展等頭部企業,今年9月,碧桂園服務總裁李長江曾公開表示,與恒大接觸過,但價格沒談攏。
興業證券報告表示,房地產行業的政策調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板塊內部分化會持續進行,出售物管板塊會成為中小地產公司融資紓困的選擇之一,今年下半年物管公司有望獲取更多收并購機會。
“這也是收并購的最好時機。”同策宋紅衛指出,企業出現資金鏈問題的時候,可以有較大的議價空間。
如此看來,或許正如李長江所說,物業行業的整合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