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監管沒有抓手,中介和賣家合謀瓜分差價,對二者都有利,政策層面很難監管。
李宇嘉
我們都知道,二手住房交易本來只涉及三方,即買方、賣方和居間代理的第三方中介機構,但近期在深圳發生的一個二手住房交易案例,還冒出個第四方機構。這單二手房交易中,業主掛牌價為3800萬元,但實際成交價卻是4150萬元,差價中的250萬元被這個第四方吃了,真正居間代理的第三方,拿走了擺在臺面上的33.5萬元的服務費,中介費率只有0.8%。
怎么回事呢?經過多方打聽,不為人知的隱情浮出水面。一開始,業主委托了一家叫深安地產的中介機構代理出售其房子,掛牌價為3800萬。一聽這個價格,就像獵人嗅到了獵物一樣,市場嗅覺極其敏銳的深安這個中介,覺得業主可能叫低了價格。于是,他和業主簽了一份獨家委托協議,他承諾幫業主賣到3800萬,不過業主也要配合他所謂的“美妝經營”。
也就是,從室內軟裝設計到裝修,再到各大平臺做推廣,深安對這套房子進行了價值抬升導向的“美妝經營”。然后,這套房子的掛牌價格就一下子從3800萬提升到了4150萬。接下來,就有了買家夏小姐以4150萬的價格,從第三方中介那里買了這套房子。當然,賣家也默認這一操作,并按協議將250萬元轉給了深安,作為臺前代理的中介機構正當地拿了33.5萬。
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權威媒體都指向二手房市場屢禁不止的“吃差價”亂象。從表象看,中介確實“吃了差價”。但據了解,價值低估或經過美妝的房子,類似上面這種倒一手后加價出售的現象,在現實中很常見。前幾年,筆者委托一家中介賣房,對方在現場拍照時告訴我,如果把房子好好收拾一下,刮一遍膩子,既增加了賣相,還可以在現有掛牌價的基礎上多賣10萬。
我按照對方的建議,前后花了不過2萬元的美妝成本,但果然就多賣了10萬元。當然,中介小哥沒有讓我分幾萬元給他,當時這么建議完全是為了提高成交概率。其實,從我這個賣家的角度看,中介小哥的這番操作,完全是基于市場形勢、周邊價格比對的專業化建議、增值性服務,返給他幾萬元也在情理之中。當時,他如果提出這個方案,我也可能會接受。
這和上面案例講的,不是一樣的嘛!但對買家來講,算不算“吃差價”?如果中介規范操作,如果掛牌信息透明,就不會有“吃差價”的空間。但問題是,只要買家認可,“美妝經營”后的所謂溢價就會實現,也就有中介想方設法賺這個超額價值。要深思的是,為什么“美妝經營”后的所謂溢價,會有買家認可?筆者認為,這與這幾年房價無理由暴漲脫不離干系。
這幾年,深圳二手樓市炒作頻繁,價格上漲沒有理由,一個虛無縹緲的規劃概念,就可以讓二手房一夜之間暴漲20萬。一年漲價50%或漲幾百萬的房子,深圳在現實中的案例還少嗎?新房市場有預售價格審批,現在甚至做到了“一房一價”,但也難以杜絕“茶水費”。二手房市場價格信息多元、混亂、不透明,掛牌價、指導價、成交價可以沒有任何關系。
目前,每一個片區的價格體系,可以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比如前海、后海、光明、寶中、福田等,各自漲價的故事不一樣。甚至,同一套房子,業主心里的出售價、中介建議的掛牌價,也是千差萬別。當市場缺失了能夠錨定買賣雙方成交的“價格準繩”,業主之間、買家之間對價格的認識就有很大差距,就給中介所謂的“美妝經營”,通過包裝抬升價格創造了空間。
巨大的誘惑面前,必然會變著法子地“吃差價”,正面去堵是很難奏效的。當下,二手房監管沒有抓手,中介和賣家合謀瓜分差價,對二者都有利,政策層面很難監管。如果不是賣家事后透露真相,就不會有本案例。怎么避免這一問題?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加快建立二手房交易平臺,買賣雙方要在平臺上實名注冊并填報相關信息。這樣,即便有業主和中介想合謀“吃差價”,但區域內所有在售房屋的掛牌價信息一覽無遺,“吃差價”很難得逞。
(作者系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以上文章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立場。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