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發展保障性租賃租房在政策端與市場端已經達成了共識。現在,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怎么快速落地、擴大供給的問題。”10月21日,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飯店協會公寓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趙然在領航 第三屆住房租賃產業國際論壇上指出,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將驅動行業向標準化、精細化、職業化發展轉軌。這一進程中監管、行業、學界須首先攜手攻克的,就是租賃住房產品分類標準不清晰的問題。
今年以來,政策端持續發力將“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放在更加顯要的位置。“十四五”規劃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分別提出要“完善長租房政策”和“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而從我國住房租賃市場實際情況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隨著客戶群體對產品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住房租賃產品逐漸開始細分,住房租賃運營企業也開始探索多產品線發展戰略。
會議當天,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租賃住房分類標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當前行業、企業、市場三端均處于邁進標準化發展軌道的臨界點。報告分析指出,政府監管層面,面對標準不一的住房租賃產品品類時,監管難度大,只能采取簡單的“一刀切”手段;租賃住房企業層面,需依靠自身力量不斷進行產品線細分嘗試,試錯成本高,而非標產品多,則導致行業發展無法實現快速的規模化;資本市場層面,優質資本缺乏標準依據,難以形成快速準確的判斷,因而在進入住房租賃領域時慎之又慎,造成行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難的局面;消費市場層面,挑選住房租賃產品時缺乏標準依據,無從擇取適配產品。
在趙然看來,借由租賃住房分類標準的契機,目前行業因缺乏產品分類標準而產生的痛點和問題將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該報告還指出,當前租賃住房供需層面仍然存在著“戶型錯配、價格錯配、位置錯配”的問題,因此,迅速提供有效、標準化供給才是緩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的途徑。報告認為,我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是“發展的保障”,保障新市民、青年人能夠“有其居”,也能“優其居”,從“住”的角度支持助力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同時,人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也不會被忽視,市場化的住房租賃產品會為具有支付能力、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人們提供相應的供給。
報告據此分析預測,保障性供給作為基石、市場化供給作為有益補充,“兩駕馬車”并行的“雙軌制”將成為我國住房租賃行業的顯著特點。其中,青年公寓、租賃式社區、宿舍型公寓這三類以新市民和青年人為主要客群的產品,都會有相當一部分項目進入保障性租賃住房行列,與市場化租賃住房并存。而高端公寓面向的客群具有很強的支付能力,租金水平高、項目出租率和續約率能穩定在較高水平,則基本以市場化運作為主。
(編輯 田冬)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