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多城集中供地已落下帷幕。據中指研究院監測,2021年拿地金額前五名企業分別為中海、保利、華潤、綠城和招商蛇口,拿地金額總計超2900億元。
總體而言,全年拿地金額前20名企業以大型國央企、頭部穩健型民企為主。尤其是到了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時,地方性國企積極入市托底趨勢更為明顯。總體而言,八成城市地方國企拿地占比超半數。
同時,仍有地方性中小房企抓住集中供地良機補充土儲。隨著土地市場趨冷,部分中小企業緊抓拿地窗口期,儲備土地資源。
與此同時,整體而言,參與拍地企業數量呈逐批次下降趨勢。從首批次供地到三批次供地,銷售額前50名房企中,參與企業數量分別為46、31、18家。中指研究院分析,這與去年三季度以來密集的調控政策相關。進入2021年下半年,房產市場調整壓力增加,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效果持續顯現,疊加重點城市第二批集中供地嚴查購地自有資金來源,房企資金承壓下拿地意愿和拿地能力降低。而進入四季度,房地產市場仍低溫運行,市場規模仍在繼續探底,疊加個別企業債務違約事件影響,土地市場觀望情緒更加濃厚,部分企業明顯放緩拿地節奏。
而從地域來看,頭部房企更加關注長三角城市群。在這些企業擲金拿地的偏好城市前10名中,有3城位于長三角。其中,杭州位列首位。
同時,部分房企在多個城市齊發力。保利、華潤萬科、中海、綠城等均在多城布局,以期強化市場地位。
有人多方布局,亦有人區域深耕。2021年,部分房企發揮所深耕區域投研、品牌等優勢,在優勢城市精準拿地擴大區域市場競爭力,如首開在北京拿地金額超百億,越秀以229億拿下廣州10幅地塊,成為廣州集中供地最大贏家,濱江以154億競得杭州10幅地塊。
而在部分重點城市中,房企拿地情況出現明顯分化,頭部房企斬獲地塊數量超五成。中指研究院預測,受重點城市地價高企和資金監管從嚴持續影響,重點城市供地集中度或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市場競爭或將持續。整體而言,土地市場正在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