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還是人才住房,深圳正在加大住房供給力度。
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深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深圳市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期內計劃供應居住用地不少于15平方公里,力爭達到17.5平方公里,力爭每年供應的居住用地占建設用地比例不低于30%,規劃期前三年供應居住用地不少于五年總量的70%。其中,建設商品住房35萬套;建設籌集公共住房54萬套(間),包括公共租賃住房6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40萬套(間)、共有產權住房8萬套。供應方面,供應商品住房31萬套;供應分配公共住房34萬套(間),包括公共租賃住房6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20萬套(間)、共有產權住房8萬套,供應分配保障性租賃住房占供應分配住房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
記者梳理發現,在安居社區選址方面,深圳計劃在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坪山區、光明區范圍內選址多個大型安居社區。
剛剛過去的2021年,深圳新房新房大量供應,打新熱也大幅降溫。據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統計,2021年深圳新房住宅共成交52417套,相比2020年成交套數上漲了15.5%,創下六年來新高。深圳新房市場持續加大供應,預計未來“打新者”將更加從容。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發布深圳市存量住宅用地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深圳存量住宅項目537個,存量用地總面積1017公頃,未動工土地面積269.84公頃,已動工土地面積747.16公頃,其中未銷售土地面積286.17公頃。
《規劃》還提出,鼓勵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旅館(酒店)、廠房、研發用房、倉儲、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一定條件下改建作為保障性租賃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期間,不變更土地使用性質,不補繳土地價款。早在2020年,為盤活存量閑置商業和辦公用房,規范既有商業和辦公用房改建租賃住房,切實增加住房租賃市場有效供給,深圳市住房建設局就組織起草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于既有商業和辦公用房改建為租賃住房有關事項的通知》。
此外,《規劃》還提出,建立健全城中村住房規模化租賃改造實施機制,舊住宅區拆除重建后優先用于建設公共住房。深圳許多大型城中村都走上了更新之路。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深圳城中村不會大拆大建,要“因村施策”,以綜合整治為主。
《規劃》還提到,將發揮住房政策性金融的積極作用,預計住房公積金新增單位開戶(不含尚未繳存)7.5萬戶,新增個人開戶(不含尚未繳存)250萬人,新增歸集資金3412億元,職工提取資金2388億元,計劃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721億元,支撐25.6萬戶家庭使用住房公積金低息貸款購買自住住房。
回顧2021年的深圳樓市,調控絕對是關鍵詞之一,特別是在去年2月,深圳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參考價發布機制,銀行也按照二手房參考價發放購房貸款,直接扼住了深圳二手房價短期暴漲的“喉嚨”。記者梳理發現,對于樓市調控,《規劃》提到嚴格執行“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戶型”,強化一二手房聯動調控,完善二手房參考價價格發布機制。此外,《規劃》還提到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融資監管,加強中介機構管理,嚴禁中介機構為購房人提供或與其他機構合作提供房抵經營貸等金融產品的咨詢和服務。
深圳房地產中介協會認為,當前全國樓市在監管層放出“兩個維護”以及“房地產依然是支柱產業”的表態下,對此前全面收緊的調控政策有所松動,但這種調整依然是在“房住不炒”的大框架下,以滿足正常購房需求為出發點的調整,并不會對任何投資性需求給予寬松的機會,而在“分類調控”原則的指導下,深圳作為一線樓市熱點城市,加之存在突出的住房結構矛盾,一旦政策松動不排除出現“報復性行情”,因此,在“三穩”主基調不變的前提下,保持當前調控政策的前后一致性,或是可以預見到的。
關鍵詞: 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