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針對當前經濟形勢熱點議題,多位專家在中新社國是論壇“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展開探討。專家認為,盡管2021年內外環境充滿困難和挑戰,中國經濟依然交出了一份良好答卷。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2021年國民經濟四大指標取得了超預期的成就。第一,經濟增長率名列前茅。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14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第二,就業超過預期。去年年初預計的目標是新增就業1100萬人,實際全年實現1269萬人,超過預期目標。第三,物價低位、平穩。去年年初中國設定目標把物價上漲率控制在3%,而全年僅達到0.9%。第四,國際收支成績遠超預料。去年全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9萬億元人民幣,折合6.05萬億美元,排世界第一。
面對內外嚴峻復雜形勢,2021年中國外貿表現強勁,突破6萬億美元關口。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分析,這種表現既得益于中國一系列的穩外貿政策,也得益于中國自身采取的嚴格防疫措施為經濟復蘇營造了良好環境,使中國在全球發揮了作為制造業中心國家的作用。他表示,外貿數據創新高的同時,結構也呈現明顯優化的趨勢。如中國加強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推動一般貿易的發展,降低了對加工貿易的依賴。
對于美聯儲貨幣緊縮引發的溢出風險,中銀證券(601696)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在會上表示,中國要從五方面著手,積極防范化解。具體而言,第一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強則貨幣強。第二要用好經濟政策,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提高宏觀政策的有效性,實現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目標,圓滿完成“六穩”“六保”任務。第三要繼續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有助于吸收內外部沖擊,增強貨幣自主性。第四要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監測與管理。第五是要引導市場主體強化防風險意識。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預期效果,中央制定的積極財政政策具有前瞻性,是務實的高產出、低投入政策。白景明指出,積極財政政策成本低、風險低、效果好,體現在三個方面:財政政策強度適度,財政政策精準發力,財政政策發力和改革相結合。對于2022年的財政政策,白景明認為,積極財政政策應繼續提高效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投資項目,同時在保障民生上精準發力。
對于房地產風險問題,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房地產市場存量風險確實是存在的,值得警惕。但是近年來,尤其是2018年以來一系列措施影響下,房價收入比下降、房企負債率下降、金融機構房地產信貸占比下降,總體風險是降低的。2021年局部風險有所暴露,主要是個別頭部民企風險加大。
“房地產風險要辯證地看待,風險釋放在一定層面上是好事,如果可以有控制地、主動地釋放局部風險,這是降低整體風險的重要途徑,也有助于房地產實現‘軟著陸’。”倪鵬飛說。
會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春頂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及中國糧食安全形勢進行分析。李春頂表示,2021年多數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保持了上漲,大豆、小麥、玉米和豆油期貨合約收盤周均價每噸同比分別增長11%、34%、40%和37%。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對中國未來糧食進口及糧食安全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和風險,或將加劇輸入型通脹風險。
李春頂建議,2022年中國糧食安全工作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落實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抑制耕地“非糧化”,同時要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產量。還要構建扶持政策體系,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壓實地方糧食生產責任,擴大糧食產量。
關鍵詞: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