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事件】
1月20日,央行盤前宣布5年期LPR下調5bp,為近20個月首次,一年期LPR亦同步下調。1月17日,MLF和OMO利率下調10bp。次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點”。
LPR雙降靴子落地,銀行股領漲兩市,截至1月20日收盤,銀行板塊漲幅高居全市場所有31個申萬一級行業第一,百億銀行ETF(512800)放量大漲1.86%,成交額達5.66億元,基金最新估算規模超103億元。
2022開年以來,銀行板塊累計漲幅穩居全市場所有行業ETF第一,銀行ETF(512800)年初以來大漲6.54%,跑贏A股同期已上市的所有41只上市銀行股中的29只,勝率超73%。相對滬深300%(-2.37%)超額回報高達8.91%,成開年最大的黑馬板塊!
如何解讀此次LPR下調影響,對銀行息差如何影響,市場是否已有預期,銀行股“否極泰來”行情會繼續嗎?來看權威機構第一時間火速解讀。
【主流機構最新觀點】
一、中金公司:
今日(1.20)LPR下調基本符合預期。相比凈息差壓力,信用成本是現階段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穩增長政策有助于改善銀行資產質量預期。仍繼續看好銀行股全年“否極泰來”。
降息對銀行對凈息差負面影響約19bps,相當于凈利潤2.0%。考慮到銀行會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應對息差壓力,且存款自律定價機制調整節約負債成本效應逐漸顯現,降息實際影響較小,維持今年銀行凈息差小幅收窄2-5bps的判斷。
二、國泰君安:
點評MLF價降量擴時表示,此舉彰顯了政策寬貨幣導向,預示著真正穩增長的到來。經濟下行壓力不減是主因,維護銀行合理息差,引導后續貸款利率調降以及美聯儲收緊提前是輔因。
三、銀河證券:
MLF下降有望帶動貸款定價下行,利好實體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對信貸需求形成支撐。銀行息差會有壓力但同時有望受益信貸需求層面的改善,實現以量補價。
四、浙商證券/銀行行業白金分析師
新財富首席,白金分析師邱冠華最新觀點認為:“不要低估穩增長的決心”,“推動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并不會對銀行行情形成本質影響。原因在于:①讓利的形式是LPR降息,對此市場已有預期。②讓利的方式是負債成本和資產利率一起降,而非銀行單方面讓利,監管已經逐漸認識到需要先控負債成本。③讓利的結果是穩增長,有利于銀行貸款本金回收,銀行板塊當前估值已經破凈,沒必要糾結利息。
【銀行ETF(512800)聚焦成長,標的指數前十大重倉股占比近7成】
銀行ETF及其聯接基金跟蹤中證銀行指數,包含40只上市銀行股,反映板塊整體行情,避免個股黑天鵝風險,其中7成倉位聚焦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600919)等高成長性銀行股,聚焦成長,投資勝率更高!截至1月20日收盤,銀行ETF(512800)2022年以來漲幅達4.59%,跑贏A股同期已上市的所有41只上市銀行股中的29只,勝率超過73%!
【百億明星基金經理加倉銀行股】
公募基金2021年四季報開始披露,百億級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加倉銀行股。旗下中庚價值靈動、價值品質2只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均新增了常熟銀行(601128),合計持股數近6800萬股。
在四季報中,丘棟榮對于新一年的投資方向也有明確的闡述。對于大盤價值股中的金融等板塊,丘棟榮表示,看好與制造業產業鏈相關、服務于實體經濟、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區域性銀行股,這類銀行經營穩健、基本面風險較小、估值極低、成長性較高。【全球最大資管巨頭貝萊德最新A股持倉曝光:偏愛4大板塊】
全球最大資管巨頭貝萊德旗下基金、也是首只外資公募基金――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披露四季報,從整體配置上來看偏向電子、銀行、白酒、生物醫藥等4大板塊。
據悉,該基金分別持有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達634.04萬股和1416.62萬股,占凈值比分別為4.94%和4.32%,位列第三、五大重倉股。
基金經理唐華在此前表示,自己更多是自下而上去選擇優質個股,基本面和估值都是會著重分析的要素。在個股分析上面強調的是四點:好行業、好公司、好領導和合理估值。
【銀行股年度業績快報密集披露,利潤增速大超預期!】
截至目前,已發布業績快報/預告的14家銀行中,有12家利潤增速超20%!(成都銀行(601838)披露為區間值,暫亦計算在內)撥備覆蓋率、不良率等關鍵指標均有所改善!
風險提示:銀行ETF跟蹤的標的指數為中證銀行指數(399986),中證銀行指數(399986)成立于2013年7月15日,該指數的歷史業績是根據該指數目前的成份股結構模擬回測而來。其指數成份股可能會發生變化,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本公司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代表其未來。
免責聲明: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其任職機構立場及任何產品的投資策略。本文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您認為本文對您的知識產權造成了侵害,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關鍵詞: 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