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8宗宅地,22家房企及聯合體報名,8宗進入線下競價階段,2月16-17日,北京迎來了一場熱鬧的集中土拍。18宗宅地里,有1宗位于北京二至三環,5宗位于四至五環,10宗位于五至六環,3宗在六環之外;從行政區的角度來看,有7宗位于朝陽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等供應較少的區域。
這是2022年北京的第一場,也是全國開年后的第一場集中拍地。雖然熱度仍不及去年第一批次,但相較二、三批次已有明顯復蘇。時代財經了解到,18宗宅地里有12宗獲得了2家及以上房企及聯合體報名,報名數量最高者達到了10家。
結果顯示,1宗因報名房企未出價而流拍,8宗底價成交,9宗溢價成交,溢價率介于0.5-15%,總成交額高達480億元。
盡管自去年11月份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有所松綁,但2022年北京第一場集中拍地依然是“國家隊”的主場,唯一成功“嶄露頭角”的民企為旭輝,以14.07億元的總價順義區順義新城的1宗宅地,溢價率僅為0.5%。
斬獲最多的是有著央企背景的綠城,分別溢價1.1%、6.55%和15%拿下位于經開區亦莊新城、朝陽區崔各莊和石景山區劉娘府合計3宗宅地。本場土拍由TOP100國企或央企唱主角,除了綠城,中建系、中海、華潤和金地保利聯合(002037)體各自斬獲2宗宅地,而建發亦拿到了1宗。
實際上,2021年土拍市場由熱轉冷,而彼時國企、央企和城投公司已逐漸成為拿地主力,北京市場亦是如此,民營房企在2021年三場集中拍地的拿地金額占比分別為49.8%、10.8%和14.7%。
在所有地塊中,綠城拿到的朝陽區崔各莊地塊是本場集中土拍的“明星地塊”,競爭最為激烈。根據克而瑞,該宗宅地報名的房企及聯合體多達8家,包括首開、建發、中海、綠城、城建、華潤、金地保利聯合體和中建一局,經過53輪競價,綠城憑借上限價43.47億元和4.1萬平方米的現房銷售面積競得該地塊,可售住宅樓面價約5.33萬元/平方米。
同樣達到上限價的還有位于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溢價率達到15%。時代財經了解到,該地塊獲得的報名數量最多,為10家。達到地價限價27.72億元之后,本應進入競現房銷售面積程序,但在該階段因競拍人沒有“出手”報面積,最終由建發以上限價競得,可售住宅樓面價約4.06萬/平方米,銷售指導價為6.2萬元元/平方米。
相較去年,北京2022年第一場集中土拍回暖明顯。分批次來看,2021年第一場集中土拍熱度最高,成交的地塊數量也最多,且未出現流拍或終止出讓的現象,地價成交率為16.7%,地塊平均溢價率達到7.3%。
然而,2021年8月自然資源部出臺土拍新規,嚴控競拍人資格、購地資金來源、成交溢價率和限制馬甲等,此后,全國范圍內房企拿地熱情驟減。根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的數據,北京的第二場流拍率高達60.5%,底價成交率為35.3%,平均溢價率僅約4.0%;第三場則成交10宗,流拍及終止出讓2宗,底價成交率為63.6%,平均溢價率跌至全年最低即1.8%。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表示,北京2022年第一場集中拍地明顯復蘇主要有三大原因,除了地塊整體位置較佳,另一重要因素是2月份拿的地基本在8-9月份就能形成銷售額,“今年拿地今年回款,所以房企大部分積極”。此外,張大偉還認為,經過去年年底的調整,北京樓市整體有復蘇跡象,尤其是二手房市場,而在市場穩定的前提下,房企也開始積極拿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二手房市場由業主和購房者主導,相比新房市場更為非標和市場化,因此二手房市場被房地產行業視為樓市的晴雨表。
北京二手住宅成交量月度走勢,來源: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
根據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的統計,2022年1月,北京二手住宅網簽量1.19萬套,環比去年12月減少3567套,下降23%,同比下降32%,但二手房參考價格達6.22萬元/平方米,環比微幅反彈,為近5個月內首次回升。
此外,有房產中介向時代財經指出,從2021年11月份開始,已感受到北京二手房市場的回暖,“之前市場不好,北京房價回調,購房者觀望了一段時間后,貸款等政策又放松了,他們就開始想買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