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四季度以來,房地產行業的信用風險事件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2月24日晚間,10家滬市房企債券發行人陸續主動公開披露了企業的經營狀況等信息,并闡述了對行業發展的信心。
此次部分民營與國有地產企業的集體發聲,可視為一次試水。在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小道消息”紛飛、市場過度解讀“噪音”迭出的大環境中,如何打破籌資主體和資金供給方之間已然形成的負循環鏈條?有效、主動、權威的法定信息披露或是架起有效溝通橋梁的第一步。
市場信心恢復進行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與不確定,反映在房地產行業上,部分房企出現了銷售下行、融資受阻,流動性緊繃甚至斷裂,頻曝兌付風險的局面,市場信心隨之變得敏感而脆弱。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指出,在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中,部分未經證實的個別、低風險事件往往會被過度甚至惡意解讀,致使相關企業信用遭受沖擊,并引發投資者拋售,甚至一度出現了談“房企”色變的局面;加之境外美元債的風險倒灌,這無疑加劇了房企信用的惡性循環。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感嘆:“信心沒來的時候,任何消息都可以反向解讀。”
在堅持國家宏觀調控及“房住不炒”定位的前提下,“增信心、防風險、穩增長”,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已成為市場普遍共識,且短期內房地產行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亦不會有所改變。
中信證券相關投資部門的負責人稱,房地產市場當下的風險暴露是暫時的,市場風險總體可控,融資環境也已經開始改善。
國信證券的投資部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地產政策面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持續回暖,行業景氣度整體在逐步修復,本輪風險房企出清的過程長期來看有助于提升行業集中度,利好頭部穩健型企業。
面對復雜的內外部市場環境,部分房企將憑借其穩健經營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在本輪“風暴”中扛住壓力,最終站穩腳跟。
房企主動信披回應市場關切
值得一提的是,2月24日晚間,包括保利發展(600048)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華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龍湖企業拓展有限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在內的10家滬市房企債券發行人陸續主動公開披露了企業的經營狀況等信息,并闡述了對行業發展的信心。
在大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身處政策回暖可效果不彰、地產行業各類傳聞依舊絡繹不絕的大環境中,上述發行人儼然希望通過主動發聲,來提振市場信心,穩定投資預期,并助力監管層構建更好的投融資平衡機制。
就已披露的信息來看,不少房企的債務結構及融資能力均保持穩健。其中,華發股份(600325)披露2021年企業有息債務結構明顯優化,全面實現“三道紅線”達標轉綠;新希望地產表示“公司‘三道紅線’已連續4年保持綠檔”;碧桂園控股表示“公司經營情況良好,財務管控穩健,融資渠道暢通且多樣化”;新城控股(601155)已做好提前贖回境外美元債券的安排,并表示公司現金流充裕,本次提前贖回事項不會對公司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亦有部分企業在行業整體下行過程中,經營情況表現出了較強的發展韌性。據中國金茂披露,“2021年度堅持規模與效益平衡,聚焦提質增效,實現銷售、回款穩定增長”;首開股份(600376)表示,“公司全年整體銷售去化及銷售回款好于往年……全年整體銷售去化速度較快,簽約金額突破1149億元,同比增長7%。回款工作也切切實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保利發展對地產行業的良性循環與健康發展表示了信心。
此外,境外評級機構對龍湖地產、旭輝控股、金地集團(600383)等企業也給出了較為積極正面的評價。
穩定市場預期尚需多方協力
隨著四季度國家宏觀調控應對政策的調整與出臺,形成了對行業更為協調有效的監管“組合拳”,地產行業的發展出現了回暖跡象。然而,想要呵護這得來不易的“碩果”卻難上加難。
“不論是將企業的個別負面風險事件夸張釋義為全面流動性危機;還是把企業的正常資產出售行為視作資產‘賤賣’……類似的傳聞仍在不斷挫傷本就脆弱的市場神經。”一位債券投資機構人士告訴記者,面對當前的房地產行業形勢,重建市場信心實為重中之重。這不僅與國家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房地產市場定位、信用債市場發展、房地產企業健康穩定經營密切相關,也與保障債券投資者的利益緊密相連。
中信建投(601066)證券研究發展部副總裁高慶勇在采訪中說,地產債的市場價格受消息面影響較大。總體來說,地產市場的權威信息來源確實比較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資依靠小道消息的被動局面,應當要及時予以扭轉。而推動建立企業權威可信的信息披露機制,是充分利用證券市場規律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一條可行且必經路徑。
“企業定期和不定期在公開透明的權威渠道中誠懇發聲,回應市場關切,將有助于重建投資者對地產企業的信心,推動地產債二級市場價格和一級市場發行陸續恢復正常。”國信證券相關負責人稱。
在市場紛雜、撲朔迷離的各種信息之中,企業法定的信息披露公告始終是幫助其穩定 市場預期,并接受市場公開檢驗的良好抓手。
此次部分民營與國有地產企業的集體發聲,可視為一次試水。雖然就披露的內容來說,增量信息相對有限,但毋庸置疑,這是一種機制的積極嘗試,重在信披理念和形式的建立與完善,體現了企業對自身發展的信心及對行業前景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突破意義。
債市相關專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通過法定信披渠道主動披露的信息更加公開、更加權威。市場各方應協同推進,積極鼓勵債券發行人通過公開闡述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整體戰略、經營情況及應對措施等,向市場傳遞準確的企業狀況,及時回應各類焦點與熱點,澄清事實,幫助市場重建信心,穩定投資者預期。這必然也將有力阻斷各類不實信息的傳播渠道,提升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公信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