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2月房企拿地(金額)TOP100榜單。令業內驚訝的是,除了品牌房企名次“乾坤大挪移”,榜單內還冒出了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新面孔。
房企排名大變陣,變得有點大:2021年的冠軍碧桂園,新榜上暫列第10位。去年排名第8的龍湖,暫列第80位。去年排名第2的萬科和第11的融創,均未上榜。再來看新面孔:第3名是北京興創投資,第12名是大家房產,第14名是容翔房產……
當然,頭部房企中也有名次不錯的。如保利,去年第3,新榜第6;再如中海,去年第4,新榜仍為第4;還有華潤,去年第5,新榜升至第2;再如綠城,去年第6,新榜中已升至冠軍。不難看出,這4家房企有個相似的特征:要么是央企,要么是央企控股。至于榜上的“黑馬”,也多為國企央企。如位列第3的北京興創投資,是北京的國企。排名第12的大家房產,原為杭州城建開發集團,亦是當地國企。
房企拿地榜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這份榜單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來年的銷售榜。理由很簡單,沒買到面粉,哪會有面包賣?
當然,頭兩個月的排行榜并不能代表全年的情況。萬科暫時落榜,不代表全年不再拿地。龍湖暫列第80名,也可能會后來居上。因為從2021年開始,全國有22個城市集中供地。而今年前兩個月,有一半以上集中供地的城市尚未啟動土拍。
毋庸諱言,房地產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分化和洗牌。即便是一些自帶光環的明星房企,也開始主動收縮戰線。不久前,萬科郁亮拋出“黑鐵論”,坦言要過苦日子,要“縮表”。幾天之后,萬科披露了2022年前兩個月合同銷售業績預報——合同銷售金額和面積同比分別下降44%和41%。
雖然部分老牌房企在拿地榜上黯然失色,卻在房企融資的名單高調現身。2月28日,萬科公告擬發債融資不超過19.9億元,票面利率詢價區間在2.5%到3.8%之間。3月8日,萬科再次公告將向專業投資者發行債券計劃——在眾多房企不得不靠賤賣項目融資的當下,萬科無論在融資額還是成本上,都足以羨煞旁人。令人羨慕的還有碧桂園,近日,碧桂園獲批發行50億元中期票據。
暫緩拿地和抓緊融資,顯示部分房企選擇了保守和謹慎,亦代表著一批高度市場化房企應對新的市場形勢的新態度。去年下半年以來,已有一批民營房企在拿地榜上排名下降,如龍湖和融創,有的甚至完全消失在拿地榜單上。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千億級”房企斷臂求生,甩賣資產。但另一方面,也有諸多房企逆勢而上。其中,既有老牌央企國企,如中海、保利、華潤、綠城;也有新面孔,如前文提及的北京興創投資、大家房產、容翔房產。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行業洗牌仍會繼續。而房地產行業也需要新陳代謝,大浪淘沙。唯有如此,行業才會有新機會。可以這樣說,老牌房企從榜單上消失固然遺憾,新秀涌上榜單同樣重要!薛暉
關鍵詞: 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