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網訊 (亞晨/文)4月份,部分城市受疫情影響,房地產市場整體仍舊低迷,下行壓力加劇。
克而瑞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其重點監測的30個城市4月份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下降18%,同比跌幅擴至58%。土地市場方面,截至4月27日,全國300城經營性土地4月總成交建筑面積僅6537萬平方米,同比降幅近六成,成交規模仍處于歷史地位水平。
樓市成交普遍慘淡
具體看成交方面,一線城市環比下降19%,同比下降47%;26個二三線城市愈加慘淡,環比下降18%,同比跌幅擴至60%。
從區域來看,長三角地區市場近乎全面熄火,受疫情影響,上海樓市進入停擺狀態;杭州、寧波、合肥、南京等市場走弱,蘇北地區市場全面承壓;京津冀地區僅北京市場有所轉暖,天津、河北市場觀望情緒依舊濃重;大灣區市場復蘇進度弱于預期,廣州市場緩慢復蘇,但剛需觀望情緒濃重,增城、南沙、花都等外圍區域庫存積壓,成交未見起色。深圳仍未扭轉頹勢,佛山、東莞、惠州等市場繼續蟄伏;中西部地區市場褪色,武漢、成都、重慶等市場羸弱,西安、鄭州等區域分化加劇;山東半島市場轉弱,濟南、青島等市場熱度下降,濟寧、煙臺等市場繼續調整。
市場下行壓力加劇下,百強房企前4月累計業績降幅,也較一季度進一步擴大。從單月業績情況看,也處于近年來同比降幅的最高水平。
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日報告,TOP100房企4月份僅實現銷售操盤金額4284.7億元,環比降低16.2%,同比降低58.6%。累計業績方面,百強房企1-4月的整體業績規模同比大幅降低50.2%。
整體來看,目前行業風險尚未出清,市場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克而瑞研究中心認為,抓銷售回款、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保證現金流安全、優化債務結構、防范流動性風險是企業保持財務定力及穩健經營的關鍵。
超過三成TOP50房企未拿地
從企業拿地方面來看,在多個熱點城市首輪集中供地開啟之下,房企單月拿地金額略有回升,但謹慎態度并未好轉。
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監測,銷售TOP50房企單月拿地金額接近1000億元,環比上漲127%,但同比仍下跌69%。前4月有超過三成TOP50房企未拿地。由此可見,市場下行及資金緊張帶來的投資壓力,并未隨著部分城市土拍火熱而幅好轉。
從1-4月拿地金額靠前的企業來看,拿地金額TOP20中,超過半數是國企、央企,僅有碧桂園、龍湖、濱江、大家房產等少數民企。其中,萬科、綠城、建發、華潤置地、中海等企業拿地金額均超過250億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當前規模化的國企、央企在核心城市拿地優勢較大,尤其是部分集中供地城市“讓利”之下,優質、高性價比地塊補充可售貨值的同時,也優化了企業土儲結構。民企中,受益于集中供地,一些區域深耕的房企表現較為突出。另外,在拿地金額TOP10中,僅有3家企業拿地金額同比上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前土地市場低迷和企業拿地的謹慎性。
報告顯示,截止至4月末,新增貨值百強門檻達到26.7億元,環比漲幅較大,但同比依然下降52%;投資金額、建面百強門檻分別為8億和21.3萬平方米,同比降幅分別為54%和35%。其中,5家房企年內新增貨值超過500億元,萬科以797.7億元位列第一,華潤、綠城、濱江和中海貨值也超過500億。
此外,百強房企1-4月整體拿地銷售比達到0.14,仍處于低位,但較上月末提升0.04。報告認為,主要受到集中供地影響,尤其TOP20強房企的拿地銷售比在各梯隊中最高。可見集中供地主要是頭部房企拿地的戰場,其他房企投資空間極小。
預計三季度多數城市企穩
單從4月份來看,有超過40城市出臺救市政策,但效果有限。市場需求及購買力透支、信心缺失等根本性問題仍未改善,難以扭轉市場持續下行的頹勢。
對此,克而瑞研究中心認為,未來房地產市場能否真正回穩,關鍵在于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落地,尤其要下調核心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才能有效激活相對充裕的改善性購房消費。預計核心城市市場有望三季度觸底回穩,三四線城市調整周期更長,唯有等待一二線城市市場回穩,三四線城市才有輪動回穩的可能性。
此外,在樓市回暖的預期下,預計土地市場也將有一定程度的回溫,但不同城市的回溫速度將有很大差異,即使是集中供地的核心城市,也有的城市土拍遇冷較為嚴重。對于有資金實力的企業,當前正是拿地的窗口期,選擇合適的城市、項目,逆市增加優質土儲對于企業未來發展有較大助益。而對于資金仍然偏緊的大部分民企來說,還應該繼續尋求合適的合作機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