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遼寧鞍山寒意未盡,但對于千山區泉東小區的居民們來說,舊改工程即將開工,大家心里暖暖的。
自從接手千山區首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任務后,千山區副區長梁乃豐多次實地了解情況,對小區情況如數家珍,總結現狀問題后提出“一拆、三增、五改”的改造方式。
一拆是指拆除社區內部私搭亂建;三增是增設社區配套商業,增設康養,增設社區活動中心;五改包括管線改造,建筑立面、屋面改造,道路景觀環境改造,智能系統改造,雨污管網隱蔽工程改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面對記者,她深有感觸地說:“老舊小區改造是民生工程,深入了解才能因地制宜,最終讓老百姓(行情603883,診股)滿意才是真格的!”
━━━━
55歲以上居民占比80%
打造適老化人文社區
置身一棟棟五層小樓之中,走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之上,你能想象到上世紀70年代這里曾是令人羨慕的鞍鋼職工家屬區嗎?
泉東小區原名叫“三車廠”小區。當時,各個單位為方便職工生產生活,相繼建立職工家屬區,三車廠家屬區的21棟樓從1976年到1997年陸續修建,時間跨度超過20年。這里的居民有著相同的職業屬性,相同的工作文化,形成了早期的社區式生活。
梁乃豐向記者介紹,三車廠已經不復存在了,這個小區由市供熱集團從鞍鋼接手后,去年移交給千山區,今年進行施工改造,設計總投資達4662萬元。
記者看到,小區規模龐大,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49萬平方米,僅方案設計書就達上百頁。
而且,泉東小區居民老齡化嚴重。“55歲以上居民占到80%以上,多屬于低收入群體。在設計方案時,我們無數次上現場,無數次調整,為的就是能了解居民的剛需。比如你們看到的小區正門那個小市場,最初并不在規劃之內,但考慮到我們這里老人多,買個菜不能走太遠的路,所以計劃對這個小市場進行原地改造升級。”梁乃豐說。
除了無障礙環境建設外,如何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減少老人的孤獨感,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感,加設各類社區服務成為改造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在小區樓宇中心的街心公園是居民日常最重要的活動場所,改造方案計劃以景觀提升的理念對其進行三大功能模塊的重點打造。梁乃豐說,針對街心公園的最初設計是四個功能分區,研判后去掉了綠化功能區,簡化成了三個活動區。我們這里人少地多不缺樹,少用地磚多做水泥路面硬化,更結實耐用,方便出行。完成改造后我們就會看到,三個活動區里,居民們在下棋,在聊天,在健身。拉進鄰里關系,感受更強烈的歸屬感。
此外,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重建人文社區,傳承曾經大院文化,激發社區活力,還計劃將廢棄已久的社區小樓重新利用起來。這座小樓有三層,大概850平方米。設計中,一層將建成社區食堂,二層做黨建中心,三層做社區辦公使用。新社區主樓內部功能的設置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圍繞服務小區居民而設計改造的。
━━━━
完善小區生活配套設施
開鞍山舊改先河
改造以滿足居民所需、提高居住功能性為出發點,將小區內缺失的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到位是重要改造工作之一。
面對小區內坑洼的路面、滿天的飛線,樓里自帶垃圾道、排水排污不通暢,冬季室內溫度低……一般老舊小區有的問題,泉東小區都有,甚至更嚴重,或者說更復雜。
記者在小區內了解情況時,還看到各式各樣的臨建小房、不斷外擴的陽臺比比皆是。按照市里要求,今年4月份就要開工,考慮到雨季和居民生活的影響,工期很緊。要想按時開工,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拆違。
梁乃豐說:“泉東小區情況非常復雜,違建特別多,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上周五剛去開了一個現場會。我們統計后了解,小區臨建小房380個,外接陽臺127個……總共需要拆除的違建有2075個。難歸難,但不能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不了解居民們的真正想法肯定改不好。工作人員多付出一些,結果往往事半功倍。為此,我們采取了三個具體措施:首先,區住建局、街道、社區三級設專人定期到現場聽取老百姓意見;其次,從第三方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施工全過程監理;最重要的是,21棟樓都有樓長,不用專門開會,樓長們在飯后到廣場上和大家聊天的過程中,哪個地方有啥問題隨時就了解了。一句話,工作方式必須接地氣。”
老百姓最主要的是衣食住行,家家戶戶天天生火做飯,但泉東小區居民目前用的還是煤氣罐,對于老人們來說的確太不方便,也不安全。對此,梁乃豐表示:“從居民的角度來說,這件事情顯得尤為急迫,所以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與相關企業建立溝通,并召開專題會議,多輪研究制定天然氣入戶實施的可行性方案,確保此項改造工作從施工直到開栓使用的絕對安全,此次實現天然氣入戶,這在鞍山市算是舊改第一家。”
對于這些“一般性”問題,梁乃豐她們用了很大心思研究解決辦法,在保證老舊小區基礎類改造內容外,還計劃建設換熱站,提升室內溫度,讓居民能夠溫暖過冬。
據記者了解,此次改造計劃增設280余個停車位,安裝充電樁、晾衣架、監控系統等便民設施設備,并在居民樓近距離增加多點可達性活動休息區。選用垃圾分類箱,實現源頭分類減量,并充分發揮既有設施的作用,比如將樓體自帶的垃圾道改造成管線通道,無需建設管廊即可實現線纜入地,改變飛線滿天飛的狀況,一舉兩得。使小區衛生環境整體得到改善提升,同時向智慧社區大步邁進。
記者在泉東小區拍照時,不斷遇到居民上前提問,要提前開工了?心情非常急迫。梁乃豐表示:“正因為這里的居民老年人居多,不為他們想周全是不行的。對老百姓來說,實打實的變化比說啥都管用。我們已經做了不少,但未來要做的還有很多。做民生工程,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小區居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