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第一家被迫解散的百強房企,即將誕生。
近日,曾獲“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的佳源國際(HK.02768),被香港法院頒布“清盤令”,公司需解散以及出售資產以償還逾期的1450萬美元債務。
就在其獲得百強殊榮的2022年,佳源國際三次接獲清盤呈請,是當年被境外債權人上訴次數最多的房企之一,慘狀一度堪比恒大,其在4月14日、5月16日、9月6日,分別被債權人征討60.2萬美元、1005萬港元和1450萬美元的債務及對應利息,由此觸發三次清盤呈請,并且參與訴訟的律所越來越多。
清盤呈請是一種法律程序,包括自動清盤和強制清盤,其中強制清盤由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申請。企業可以上訴或申請延后執行,但如果沒通過法院會強制介入,由臨時清盤人接管公司,處置可變現資產,用于償還債權人的債款。
根據香港破產管理署規定,如果在扣除所有費用和開支后,公司仍有剩余資產或資金,清盤人會將款項攤派給其它已獲接納的債權人。即清盤到徹底為止,清盤結束后公司即宣布解散。
也就是說,一旦從“清盤呈請”進化成了“清盤令”,企業即使還有上訴權利,也較難扭轉格局,這便距離企業被迫解散不遠了。
但實際上,佳源控股接獲清盤呈請的時間還晚于大發地產和福晟國際。
根據鳳凰網風財訊統計,截止5月5日,已經有超11家房企在香港被債權人提起清盤呈請,按照先后順序分別是陽光城(行情000671,診股)嘉世國際、大發地產、福晟國際、佳源國際、花樣年、泛??毓?行情000046,診股)、新明中國、中國恒大、天譽置業、新力控股、融創中國。
?明明可以不“冒頭”為何又被推上前位,成為今年第一家即將邁向解散的房企?
鳳凰網風財訊獲悉,陳靜芬法官對于此次給佳源國際下達清盤令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該公司沒有作出足夠努力來證明法院不發出清盤令是正當合理的。
第二是,雖然佳源國際稱有近80%的離岸債持有人已同意簽署重組支持協議,但在其支持者隊伍中,只有部分債券持有人,而沒有匯豐或橡樹資本等其他債權人,并且佳源國際的重組計劃不太具體,只是提出來的一個想法。
據悉,目前佳源國際仍在與法律顧問探討,計劃對清盤令提出上訴。不過它能否拿出實際一些的重組計劃,是一個巨大懸念。
同時目前佳源國際無法刊發2022年度全年業績,也無法恢復股市交易,一切似乎都是躺平狀態,這也讓外界對佳源國際被下發“清盤令”的消息,一點也不意外。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非迫不得已法院很少下令清盤,一旦頒布,即使破產公司可能只是房企的某個境外主體、或是規模有限的債權人,也無法忽視清盤與解散對公司品牌、信譽和境內項目健康開展造成的負面影響。
就目前的情況,因為一些呈請的債權人持資規模不大,公司提起抗辯較容易取勝。而且清盤呈請周期長,法院會考慮公司破產的影響程度,更多時候是為倒逼企業推進債務重組工作,所以一些企業對清盤呈請,可能不太在意。
只不過佳源國際或許無法不在意(清盤令)。風財訊留意到,和嘉世國際不同,后者在陽光城凈資產、凈利潤絕對值中的占比不足10%(截至2021年底),若被解散接管陽光城將嘉世國際踢出公司合并報表,影響也有限。
但佳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佳源集團的主要境外主體,也是其境外發債的最大主體。目前佳源國際控股相關債券的持有人不止散戶,還包括瑞信、匯豐、橡樹資本一類大資方。
此類機構極少退步,在貸款得到妥善處置前,他們很難同意公司美元債交換要約或重組協議的安排。
例如佳源控股3月10日接獲的一起訴訟由瑞信發起,這筆融資十分復雜,至少有兩家對沖基金參與投資。當瑞信向佳源國際提供的1億美元貸款回收受阻后,機構立即發起欠款追討訴訟,并將矛頭指向佳源國際的實控人,要求沈玉興(亦名沈天晴)擔保履約。仿佛在說“誰還不比誰專業?”
并且此類機構投資人更愿意介入境內地產項目的變現處置。例如去年佳源國際的一些境外債權人就委任Kroll(柯珞爾)介入佳源在安徽合肥一在建項目,和境內各種債主搶食有限的樓盤流水。一句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所以,清盤呈請的威力可能“名大于實”,但也別想著輕易挑釁法律的底線和境外債權人的決絕。
畢竟佳源控股絕對不是最后一家被迫解散的房企。
目前處于清盤呈請審理階段的企業,新力控股將退市、天譽置業再請延后、大發地產更換審計師年報難產、福晟國際站在懸崖邊,泛海控股欲破產重整逃廢債、且已被發退市警告,花樣年高調躺平……沒有一家出險房企能輕松緩解境外追討。拖到最后,有多少房企會被迫解散,值得密切關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