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讀創/駐京記者宋華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主任李曉龍9月14日在中宣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全國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傳統村落6819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200余片,確定歷史建筑5.95萬處,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載體。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讓城鄉留住記憶,讓群眾記住鄉愁。”李曉龍介紹,“去年8月份,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明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還有街區和不可移動的文物、歷史建筑、歷史地段,與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它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形成系統保護的格局。”
“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大多數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李曉龍說,“中國傳統的建造方式,磚木也好、木結構也好,這房子你越不用,就越容易衰敗。我們鼓勵各地采取以用促保,通過微改造‘繡花’功夫,讓歷史文化資源用起來、活起來。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改造現在成了‘網紅’地。”
此外,“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對于大拆大建等破壞行為,我們及時查處、通報批評,及時扭轉了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不良傾向。同時,還建立常態化名城保護專項評估制度。從今年開始,指導各名城每年開展一次自評估工作。”李曉龍說。
關鍵詞: 歷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