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持續調整,廣州住宅成交量多年來第一次出現回調。
近日,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廣州新房網簽同比下跌36%至7.06萬套,為近十年最低水平;二手房成交同比下跌32%至8.26萬套,創下7年來的最低,也是7年來第一次低于10萬套。
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院長李茂喆分析道,新房表現相對二手房更差的原因之一,在于疫情對新房市場的沖擊更大,新房案場管控措施更為嚴格、疫情期間樓盤推貨量減少、缺少營銷動作等原因,致使購房者到訪意愿降低。
(資料圖片)
此外,報告指出2022年廣州新房成交表現較好的月份都是處于核心節點,比如3月小陽春、五一、端午、六月半年沖刺、十一黃金周,而核心節點新房供應不足或導致錯失一些成交機會,尤其按照往年經驗原本會供應更多的下半年,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
李茂喆補充道,市場去化較慢、積壓庫存等原因抑制了房企的推貨行為,“就以3月小陽春為例例,3月整個市場的新房新增供應大概只有4000來套,但當月實際成交已經達到了9000多套”。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的數據還顯示,“金九”新房新增供應雖有1.17萬套,但相比8月僅多出3000余套,而2021年9月供應近2.3萬套,相比同年8月多出9000余套。
由于新房在疫情期間看房受阻、供應不足,不少購房者轉身選擇了二手房,這也是二手房成交量相較新房更為抗跌的原因,但二手房成交量依然在2022年跌至近七年的最低。根據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的數據,2016年至2021年期間,二手房的年度成交量介于10.73萬套至13.72萬套,而2022年僅成交8.26萬套。
二手房市場在2022年表現出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相比2021年,150萬以內的純剛需產品以及1000萬以上的高端單位成交占比明顯提升,二是所有行政區置換類業主的占比均有所減少。了解到,貝殼對置換類業主的定義是在業主放盤前六個月或者后六個月,又在平臺上被錄入為客戶的人。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進入調整期,市場上出現的傳言稱放盤量顯著增加是業主大量拋售二手房的結果。不過,李茂喆指出,“新房在逐漸建設和交付,整個市場的項目越來越多,同一時期有很多人要賣房但又不能全部(順利)成交,所以二手房存量肯定是逐漸上升的”。
李茂喆認為,關注新增放盤量而非絕對存量會更有意義,而在這一維度下,數據卻顯示出不同的結論。根據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的數據,2022年廣州二手市場業主放盤量同比減少24%,其中減少的絕大多數都為置換類業主,減少量占總業主減少量的74%,同時也使得2022年放盤業主中置換類業主的占比從2021年的48%下降到40%,減少的原因是市場走勢不明導致業主猶豫、觀望。
李茂喆稱,在2022年3月,信貸政策放寬之后曾促進置換類業主愿意降價以求更快成交,但4月隨著全國更多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出臺利好政策,業主的信心開始起來了,已經不太愿意降價,而買家預期房價會持續下降,雙方對價格的預期存在明顯偏差,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二手房成交困難。
截至 2022 年年末,統計的所有在售房源其從掛牌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房源降價并未超過10%。其中,30%的房源目前與掛牌時價格保持一致,43%的房源降價幅度在10%以內,僅有18%的項目降幅超過 10%,而且其中大部分為掛牌價本身就偏高。
盡管一二手房市場表現不如從前,但房地產政策的調整,也使得市場出現了些許的樂觀跡象。
“案場單盤平均來訪量/認購量在2022年12月的比值為8.5,即每8.5個來訪客能帶來1套成交,2022年1月該比值為20.1”,李茂喆認為,這說明雖然還有很多客戶在觀望,但情緒是在逐漸化解的,這表明他們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越來越強。
在二手房方面,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在報告中指出,雖然2022年廣州二手市場帶看量同比下降40%,但實際上在2021年3月市場達到頂峰之后,近兩年帶看量就呈現持續的下降態勢。
了解到,2022年12月,貝殼的帶看轉成交比值達到了37,即帶看37組客戶能產生一單成交,已達到2021年上半年市場較好時期的水平。
展望2023年,李茂喆認為2023年新房供應量并不會因為2022年土地市場成交下跌的影響,“2023年絕大多數的供應量來自2020年至2021年成交的土地,甚至還有2019年的”,預計將能帶來13萬套的潛在供應量,最終供應或介于10-11萬套之間,新房的實際成交量(含網簽和認購)或將同比增長20%至大約10萬套的水平,而二手成交預計可回升至10萬套左右水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