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月13日,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北京論壇”在北京召開。據悉,本屆論壇通過開展高層次的對話與學術交流,借鑒國際經驗,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參考。
碧桂園集團副總裁李靜受邀參會,并在以“打造社會企業,探索可持續的鄉村振興模式”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碧桂園投身到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探索出獨有的“1+5+N”鄉村振興模式。
對此,李靜解釋,前端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項目做到哪,黨支部就要建到哪;中間是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后端則要抓住企業的優勢創造利潤,以實現模式的可循環、可持續。她表示,社會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探索可復制、可造血、可持續的幫扶機制”。“要堅持做可持續的、有利潤的、結合當地優勢的產業,產業將會再投入到基金會,用于當地的公益事業,包括鞏固脫貧成果或者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投入。”李靜說。
在李靜看來,在鄉村發展“社會企業”對政府、企業來說是一場雙贏。對政府而言,社會問題能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社會矛盾也得以緩解,同時,企業的“出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政府相關資金支出,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帶著現代企業的管理經驗滲透進鄉村,還有助于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對企業而言,一是原來的單向捐贈方式發生改變,社會企業的運營能力提升后,甚至可以不靠單向“輸血”,通過利潤實現再反哺,持續地參與鄉村振興。二是優化企業內部管理,加強企業文化,提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三是可以鞏固消費者對企業價值觀的認知,從而帶來更多的商業收益,帶動更多聯農富農的資金。公益價值的建立更可以帶動上下游的不同商業主體,讓他們的合作關系因為公益而更加緊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