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晉京城地產一哥——北京中海地產有限公司(下稱北京中海)突然間和中介杠上了。
春節后,圈內人驚訝地發現,北京中海的項目被鏈家全部下架,坊間傳聞中海欠傭超過一個“小目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此,涉事雙方一個說只是“暫停”,另一個說是“誤會”。業內人士認為,此事以一個怎樣的方式收場將代表著房地產銷售端的新風向。
突然下架中海房源
關于這場糾紛,坊間傳聞版本有多個,但共同點是說因為中海欠了傭金,只不過數額有說1個億,也有說兩三個億的。
在貝殼找房官網還能查詢到北京中海的房源,但在鏈家網,中海的樓盤消失不見了。
對此,北京中海相關負責人1月29日表示:“是暫停合作了。”
了解內情的某中介機構也持同樣看法,同日該機構相關人士表示:“網傳鏈家與中海停止合作是一個誤會,北京鏈家目前正在與中海方面協商2023年新的合同內容,每年年初鏈家都會與合作公司進行新一年的合同簽訂。”
該人士表示:“其他房企合作都談好了,中海還在談。后續談妥就會陸續恢復,現在還沒談完,掛了房源也是無效帶看,所以不會掛房源的。”
“錢”的問題
坊間傳聞是“中海拖欠了鏈家渠道費用”。
但北京中海方面否認了這個說法,表示中海和鏈家的合作方式不同:“很多開發商給鏈家結算都是認購,或者草簽就結算,也會給鏈家預先付款。但中海的流程一直都是網簽+全款到賬,流程雖然繁瑣一些,但對雙方都是保障,正常達到比例的我們都會抓緊付款。”
也就是說,京城地產一哥的做法比別的房企更霸氣。
但鏈家不是小公司,也是中介一哥,自然也要“過過招”。于是,雙方就“掰手腕”了。
而中海此次似乎是有備而來。
中海去年在北京銷售超過500億元,渠道銷售大約占比30%多,并非離開渠道就完全賣不了房子。
中海方面表示:“中海不一樣,口碑不錯,項目不錯,積累的客戶多,自渠也做得比較好,還能博弈。”
其實中海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渠道,中海方面表示:“我們希望賣房,但要控制整體費用合理。我們年初一般都靠自己銷售,也是控制渠道費用,希望能把更多資源合理運用。”
作為房地產界的“利潤王”,中海今年倍感壓力,因為2022年中海整體的業績也是下降的。
根據中海的業績簡報,2022年該公司累計合約物業銷售金額約人民幣2947.62億元,相應的累計已售樓面面積約13870200平方米,分別按年下跌20.2%及26.6%。
根據中指院統計,中海2022年在北京的銷售業績為544.1億元(包括中海新城),超越第二名北京本地龍頭房企首開50億元有余,控制費用也就不奇怪了。
渠道之爭
據了解,北京中海每個項目一般會運用2-3家渠道,但鏈家確實是主流。如果兩者談判岀新的合作方式,其他渠道方是否會“被”跟進也未可知。
除了中海外,目前很多房企已經開始建設或擁有自渠,萬科、融創等房企都有類似動作,但一直沒有重大突破。
原因在于,渠道是個門檻很高的行業,需要大量業務員、門店及海量數據(603138)。而這些往往是開發商不具備的。
就目前來看,此事已經直接影響到了一線銷售人員。
一位鏈家的經紀人表示:“(和中海)目前是合約到期,復工后就在溝通這個問題。”
不過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認為,是否建立自渠只是整個銷售環節中的很小一環。她說:“中海一直有自渠,不會完全取代渠道,核心是營銷成本的控制,營銷能力的提升,最終目的是營銷結果的達成。基于此,實現自渠、案場、外渠的合理比重,分階段啟動渠道,實現成本與營銷效率的最優化,是營銷管理的核心。”
中海方面也表示:“其實都是每年初溝通合同條款細節,大家都在房地產行業,沒有本質矛盾,中海對鏈家的付款也沒有停止。等合同細節敲定,年后大家還要一起努力向前的。”
據業內人士說,相關部門已經了解到了雙方的暫停,對此表示了關切。畢竟,渠道也是數萬人就業的大產業。王佳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