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夢蝶】
資產配置更大的意義則是以現實的保障允許我們活在當下,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資料圖)
周凱莉
房產是資產配置的第一選擇嗎?對新加坡絕大多數居民來說,答案是否定的,從前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估計也不是。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房地產市場一般由“政府組屋”和“私人公寓”兩部分組成。組屋類似于中國的經濟適用房,由政府投資修建,價格由政府統一規定。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里,新加坡政府共修建了100余萬套組屋,目前更是約五分之四的居民居住在組屋中,其中絕大部分組屋屬于自有產權,產權年限為99年。
根據政府政策規定,購買新組屋的家庭月薪必須低于12000新元(新元對人民幣匯率約為5.2),對于購買二手組屋則沒有月薪的限制。購房居民可用公積金來支付10%的首付款,政府還會補貼每一個家庭3萬新元,加上銀行貸款利率僅為2.5%,所以一般的工薪階層僅用公積金就能還得上貸款。在這一政策的背后,是新加坡寸土寸金的房價,新加坡的私人公寓價格可達每平方米12萬新元(約人民幣60萬元)。
新加坡政府一直奉行“房住不炒”的政策,利用房地產稅、買方印花稅(BSD)和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等宏觀調控工具箱維持房產市場的相對穩定。以額外買方印花稅為例,新加坡公民的第一套房無需繳納ABSD,第二套房則需要繳納高達17%的ABSD,而對于新加坡永久居民來說,首套房便需要繳納5%的ABSD,二套房則高達25%。海外買家購買任何房產都需繳納30%的ABSD。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原本就是各路資金和富豪置業的優先之地。這三年來,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加上低利率的刺激,外籍買家忽略了高比例ABSD,紛紛涌入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相關豪宅買賣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最近驚掉眼球的新聞是,在情人節售出的一套中心區域烏節路豪宅,創下了繳納1000萬新元(約5000萬元人民幣)的額外買方印花稅記錄,本地社會情緒一時有“朱門酒肉臭”之感。
回過頭來,囿于高額的稅收,房產實體顯然不是普通的新加坡人資產配置的首選,但房地產投資信托(S-REITs)依然是喜聞樂見的投資標的。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房地產為S-REITs提供了很好的價值支撐,而房地產投資信托的租金收入趨于穩定,這使其可以持續派發股息。
因而,作為防御性的創收投資,S-REITs可提供相對較高的收益率和穩定的股息。加上政府持續出臺支持房地產投資信托的減免措施,在較低的利率環境下,S-REITs的平均收益率約為5%,無疑使其領先于其他創收資產。
在新加坡人的資產配置工具箱里,由新加坡政府背書的國債系列——新加坡儲蓄債券SSB、新加坡政府債券SGS、短期國庫券T-Bills都是受歡迎的選項。這三種債券一樣都是政府發行和支持的,獲AAA信貸評級,是低風險的投資產品。例如,SSB最大的優勢就是任何月份都能贖回,來月可以拿到本金和利息。同時,投資門檻較低,500新元起購,可以現金購買,也可用退休輔助計劃(SRS)里的錢購買。
另外,銀行定存、儲蓄保險、股票、基金、指數基金ETF也都是新加坡普通人跑贏高達6%通脹指數的投資工具。新加坡銀行會根據不同的人群,推出不同的投資計劃,需要和自己的銀行服務經理保持溝通,前不久,筆者還有幸搶到了星展銀行(DBS)高達4.8%年息的短期定存項目名額。
作為中西方文化交匯且激烈碰撞的國家,新加坡人對于存錢和消費的態度達到了一個矛盾的統一。作為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喜歡存錢是民眾流淌在骨子里的基因,而在消費上,也不會過于慳吝。旅行,是新加坡人很典型的愛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赤道國家,新加坡四季如夏,而中產最愛的運動則是滑雪,每逢假期,去瑞士或日本滑雪,成了家庭活動的熱門選項。
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帶著我們看一部經典電影《死亡詩社》,我記住了里面的一句拉丁語臺詞“Carpe Diem(活在當下)”。資產配置的首要意義當然是滿足生活所需,跑贏通脹,而更大的意義則是以現實的保障允許我們活在當下,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作者系旅居新加坡中國作家)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關鍵詞: 資產配置